更新时间:2025-10-26 04:06:05
谍战剧的套路大家都熟:背景不是抗战就是解放,敌人十有八九穿呢子大衣,主角不是地下党就是军统卧底。久了观众难免审美疲劳,直到《瞄准》横空出世,把故事的镜头推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——一个枪声未远、秩序初立的年代。那是一段离战场不远、离百姓很近的历史,剧情既有火药味,也有生活气。
![]()
这部剧一开场就打破了谍战剧的“老开头”。木雕师曾思过推着孩子上学、在码头摆摊,看似平凡的一天,却在转角炸出暗流。公安侦查科埋伏的行动被搅乱,特务与便衣混在一起,枪声一响,全场乱成麻袋。观众看得一头雾水,正当局长曹必达一网打尽,却发现那个被错抓的木雕师才是关键——他竟是隐姓埋名的狙击高手苏文谦。这个反转堪称妙笔,主角就这样被“推”回了他逃避多年的命运。
苏文谦这个角色有意思,他不是那种天生的英雄,而是被历史逼出来的斗士。曾经,他是军统的王牌狙击手,枪法神准、冷静如冰,与搭档池铁城配合无间。但时代翻篇,他厌倦杀戮选择隐退,却没想到旧友已成新敌。军统潜入松江,密谋暗杀与破坏,他不得不重拾枪支,与昔日兄弟狭路相逢。这种宿命式的设定让整部剧有了更强的戏剧张力——一场关于信仰的较量,比子弹更锋利。
![]()
黄轩的表演一向细腻,他演苏文谦时把那种“拿枪不为杀人,而为救人”的觉悟演得极稳。一个曾经的杀手,学会克制自己,这是成长也是救赎。他不是靠怒吼证明正义,而是在沉默里完成转变。那种微妙的情绪变化,让角色的信仰有了温度,不是喊口号,而是活出来。
而陈赫饰演的反派池铁城,简直让人重新认识了他。那个曾经在《爱情公寓》里油嘴滑舌的曾小贤,在《瞄准》里变成了心狠手辣、目光如刀的职业杀手。他的冷笑、手势、目光,干净利落地割掉了“喜剧演员”的标签。有人说他不该演坏人,但恰恰是这种反差,让观众更害怕他。池铁城是那种信仰已死、只剩执行的敌人,他活得像一把刀,锋利但空洞。
![]()
导演在节奏上的把控也颇为老道。没有无意义的枪战,没有突兀的爱情线,所有的动作和对白都服务于一个核心——信仰的选择。公安同志的正直与团结,苏文谦的自省与成长,池铁城的堕落与偏执,这三股力量在剧情中不断交织,构成了一个复杂而真实的精神战场。
《瞄准》的高明之处,不仅在于谍战,更在于它让观众看见了“建国初期的普通人”。那个时代没有超级英雄,只有一群在混乱里坚持信念的人。公安干警不再是“会开枪的符号”,而是有血有肉、有疑惑、有温情的普通人。他们在调查中犯错,在危险中成长,正因为不完美,才更接地气。
![]()
这部剧的收视成绩也说明了一切。首播时浙江卫视、东方卫视双线飙升,网播量破5亿,还拿下华鼎奖满意度榜单第74名。观众不只是为了看枪战,更是在寻找久违的“信仰感”。《瞄准》用一段小人物的经历,重构了“大时代”的温度——那种信仰不是喊出来的,而是在一次次选择中磨出来的。
谍战剧里最怕的,是敌人脸谱化、主角神化。《瞄准》避开了这两个坑。它不急着教观众“何为正义”,而是让他们自己体会“正义的代价”。苏文谦的成长过程,像极了那个年代中国的成长——从混乱到秩序,从惧怕到担当,从个人安稳到集体信仰。
![]()
最终一枪落下,苏文谦赢的不只是对手,更是自己。那一刻他明白,“瞄准”并不是杀人的动作,而是选择的象征——瞄准信仰、瞄准光、瞄准未来。正因为有这样的人,那个年代才有了真正的黎明。
所以《瞄准》并不只是一部谍战剧,它更像是一部信仰的修复手册。在喧嚣的现实里,它提醒观众:最精准的瞄准,不是枪口的方向,而是心中的目标。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游戏改编,故事重要还是人物重要
以战为骨,以信为魂
又挖到一部宝藏搞笑解压番❗这也太下饭了❗
以爱为名的暴力结构——结合电影《年少日记》拆解东亚之“爱”
谢谢爱缪的ed,让我有缘遇见矛盾却丰满的,温柔可人的灵魂们
《许我耀眼》分集概括~
IP声量向“内”,价值边界向“外”
圣临山登基:一场兼具美学、深度与温情的国漫盛宴
当角色都变成政治符号,电影也就只剩姿态了
看完剧场版我才知道这句话的份量有多重。
没那么好但还行的碎碎念
把主角请到我家里,整个小区都不用开灯了
做“年轻态”的民国戏
我果然还是不能抛弃电影
冤屈的呐喊
即是残酷现实,也是人生境遇成长。
中国真的很缺编剧
absolutely greatest
带着创伤走下去
一个冷峻诗意但残酷的电车难题
